关于南海打造岭南风韵文化名区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5-27 10:20:34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关于南海打造岭南风韵文化名区的建议 一座城市,给观瞻者留下的印象,除其具有现代的建筑和繁华的街市,最深刻的应该是她内含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气神。但在当下南海,文化的“精气神”却并不高昂。打个比方,倘若公开发问,南海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什么?南海精神是什么?……恐怕少有人能说得上来。 但打造和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助推器,而经济的发展又可形成其文化特色,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也可以说,城市经济活动无不体现着城市文化内涵,除文化产业本身之外,没有任何文化不是同经济相连在一起的。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如饮食文化、企业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装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城市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从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到消费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展现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在经济交往中注重信誉、倡导团队精神、弘扬群体主义,主张以和为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体现。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提升和推动的作用。 第二,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品位提升的基础。城市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可以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以形成行业特色,可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的总值,这是被许多实践所证明的。从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如西安,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兵马俑”的开掘与展出,引来大批外来投资,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大佛山为例,应该说,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带动和促进息息相关。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而且,就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因素能为其提供深层次、宽领域、强势头的动力,更能从经营管理理念层面上保证城市发展的制度连续性、规划合理性和建设系统性。 再者,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是与民俗风情等文化积淀分不开的。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东方文化的体现,没有天安门这座古老的建筑文化,就没有了北京的形象和个性。正因为如此,凡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会去北京,看看北京的天安门,看看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首都北京的个性与特色。再比如天津的南市(食品街、和平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宁波的城隍庙等等,不仅是这些城市的商业繁华的中心,更体现着这些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现着这些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以此类比,南海的城市特色和独特魅力又在哪里?恐怕值得探究和寻找。 此外,城市文化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文化对经济,尤其是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拉动作用。旅游资源,是文化沉淀的结果,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与人类文化素养有关。景观还是一种潜在的经济发展动力,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产业。一座寺庙,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地区饮食、服务业的发展;一处人文景观,就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而这就是文化带给城市的不尽财富。 总而言之,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两者是互为条件和动力的。城市发展,应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只有城市文化的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才能增强城市吸引力,扩大经济辐射力,才能塑造和完善城市形象,拉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有鉴于此,建议南海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将南海打造成为岭南风韵文化名区。具体建议如下: 一、打造岭南特色街区 塑造公共雕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中的街道、桥梁、公园、建筑、雕塑、社区等元素无不流露出文化的气息,其文化品位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形象气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文化内涵。建议南海选择多条街区,融入多种岭南文化符号,如雕像、骑楼、老字号等,统一规划建设,将传统岭南文化符号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尤其是雕像文化,建议在南海多个社区街区多建雕像,既美丽了城市面貌,又能丰富城市内涵。有时候,记住一座城市,往往是从城市雕塑开始。比如,提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就会想起“撒尿男童”;谈到美国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像;说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映入脑中的是“海的女儿”;而提到广州,人们就会想到“五羊石像”。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筑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历史教科书。 好的公共雕塑,不但体现一个城市的个性,也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与名片。众所周知,欧美城市中的每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雕塑,像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历史、神话故事,以及象征当代审美艺术的抽象现代雕塑,不但是城市的文化核心、艺术标志与视觉符号,也是提高城市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南海能否也将历史名人、文化故事等集锦成雕像?康有为、梁启超、叶问等都是极好的人物和故事源泉。 二、举办岭南文化艺术节活动 文化艺术节正逐渐成为城市艺术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模式。2016首届道滘艺术节、2016中国隆里首届新媒体艺术节、2016阳澄湖地景装置艺术季、2016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2016首届海宁国际雕塑大展、2016首届银川双年展,2015乌镇艺术节,双年展、艺术节这些经常出现在北上广的常态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涌入到了二三线城市甚至村镇。民众参与度与好评度极高。 那么,南海能否借鉴这一模式,政府牵头组织,确定活动主题,将文化艺术节定期举办并传承下去?事实上,类似佛山秋色巡游、行通济等,已然成为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与媒介。 三、建设市民身边的博物馆 发掘了文化内涵,相应的载体建设亦不可或缺。博物馆的建设当属其中重要一环。从博物馆的展品中,市民不单能够看出一座城市的底蕴内涵,更能深刻了解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由此,建议南海建设一批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例如历史馆、名人馆、粤剧文化馆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的选址建议尽量放在市中心,方便市民参观。 此外,还可以推出“移动博物馆”项目,这类集展示陈列、教学研究于一身的“移动博物馆”采用封闭式可推拉货柜车的形式,能将陈列展览和博物馆教育活动及教学资源直接送入省内各级中小学校园。 一直以来,博物馆在很多人们心中一直是“高大上”的代表。在文化习惯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的现实情况下,改变博物馆“高大上”的形象,多接接地气,也是为公众认同的普遍的看法。因此,建议博物馆可以增加活泼的元素,展示手法上能突破以橱窗为主的简单陈列形式,运用立体布展,采用多媒体、语音导览 、大型场景展示和观众参与互动等多种方式,再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多搞一些精品展览 ,增加趣味性,更多的宣传一下,相信会更多的人会走进博物馆。 建设市民身边的博物馆,还需要博物馆及相关部门勇于担当,拓展思路,打破原先地域界限和行业的封闭格局,争取博物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博物馆的有限空间中,施展活力,释放动力,创造博物馆内容形式的崭新面孔,让市民社区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博物馆文化,有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体验,这是一种责任使命,也是开放博物馆后,吸引市民“爱上博物馆”的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