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消第八节课,还学生休闲体育活动时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5-27 09:54:50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关于取消第八节课,还学生休闲体育活动时间的建议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多,休闲与娱乐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拥有校外公众假期以及寒暑二假,闲暇时间最多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而言,科学的休闲观与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尤为重要。针对近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的现状,响应佛山市政府日前发布的《佛山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未来五年,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育休闲体育产业等方式,全面提高我市体育综合实力的要求,倡议学校取消第八节室内文化课,并引导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将休闲体育活动引入青少年的休闲生活,让休闲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主要休闲生活方式,将成为有效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关键。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主课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我市有较大部分学校课程编排上(特别是初一、初二级)从周一至周五把本该让学生自由体育活动的时间(大约从16:40——17:40),全部统一上成室内上文化课或艺术课等。还美其名曰,为了创办特色学校,什么书法特色、音乐特色、文学特色、电脑特色等等,但问题是,从周一到周四,一周共四节的第八节,本该让学生到室外自由体育活动的时间,却硬是迫孩子们留在课室上特色课或自习课,怎能不令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感兴趣、没有动力,在课室里坐不住。这样的第八节,让学生厌学,又使正常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的做法可取吗? 为什么要上第八节并安排学生留在课室?易于简单管理,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伤害,学校不想承担额外责任,这也是影响学校休闲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同时,我们也发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之间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学模式僵硬、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很多学校哪怕开展室外体育活动,却是强迫孩子参加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参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失去兴趣;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等教学项目,体育课上只设置达标项目,走进了体育教学的误区,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出现。 (二)我市初中学生健康情况现状堪忧。 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都增加了,这说明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呈增多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虽然近年来国家及本市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但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依旧堪忧。 (三)同时,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状况却不容乐观。近日,由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的数据成果中发现,在休息和节假日的余暇时间,我国的青少年最喜欢做的几件事中,看电视、上网占比最大,其次是阅读漫画、书刊、报纸等课外读物,第三是与同伴游戏玩耍,而出去运动的青少年不足30%。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0年提出了针对5-17岁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指南,建议他们平均每天进行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在2010年进行的国家体质与健康普查当中,调查了30个省市的166812名青少年学生,结果表明仅有22.7%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的体力活动推荐量;此外,数据还显示9-13岁,13-16岁,16-19岁达到此标准的比例分别是32.7%,20.7%和12.5%,这表明了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同时,2013年,学者王超与陈佩杰在对全国11个城市的2163名9-17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平均每天进行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仅为28分钟,而在室内久坐不动时间多达521分钟。同样,其他的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我国青少年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不足20分钟。这与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基本要求(每周从事中等以上强度的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以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一小时”的基本标准相距甚远。 二、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休闲体育宣传力度。学校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精神,落实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倡导休闲体育文化,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多做一些积极正面的典型实例宣传;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锻炼的辩证关系,树立锻炼好、身体好、学习好的科学理念;要通过家长会等活动形式,使家长们正确认识休闲体育,鼓励孩子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等。 (二)学校要把新课程改革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相结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现状的重要性,保证中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休闲体育锻炼时间。各中学要主动取消原定的第八节室内文化课,全面实行下午第七节课后大课间休闲体育课活动制度,要把课外休闲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排入课表,形成制度。我市在落实《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实效性,使更多学校能够参与进来;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与再造,提高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体育选修课系列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根据个体差异与基础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还要根据各校的具体条件,增加项目设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更新,给学生更大的选项范围,完善其选项内容。为克服学生选择体育选修课仅凭兴趣,缺乏综合性考虑的弊端,建议学校体育课教学要安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针对近视眼高发的现象,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定期进行视力监测,督促学生形成正确书写姿势。 (三)完善相关政策,为增强学生体质创造必要条件。学校要落实现代化建设标准,完成学校体育设施设置工作,还要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并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在学生参与的休闲体育竞赛中引入一些传统休闲趣味性体育项目,如将佛山武术、龙舟、龙狮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现时盛行的篮球、足球、羽毛球、徒步、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一并大力推广,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同时,还应在各居民区基本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将体育设施配置纳入其中,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体育场地资源,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本市各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开放,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要改善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状况,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急需政府、家庭和学校等主体的推动与主导来促进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参与。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为确保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务必将此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并作为中长期发展计划持续地推进和落实到位。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的全民健身的环境,让青少年浸透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学校在促进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全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拥有更多的余暇休闲体育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课内容不应仅限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和内容,加强休闲健康教育,强调“健康”、“快乐”和“终身休闲体育”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使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渐系统的提高身体素质,为“终身休闲体育”奠定基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课余锻炼加以指导。要为学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并为学生推出多种“运动处方”,打破过去单一乏味的运动项目模式,将现时盛行的佛山武术、篮球、足球、羽毛球、徒步、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设计成新式的、多样休闲玩法,适合学生组队参与,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兴趣,制定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学校要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教学,完善校运动队的建设。重视培养休闲体育骨干,营造活跃的课余休闲体育锻炼氛围,发挥“小体育明星”榜样带动效应,促进学校休闲体育锻炼的深入开展,做到人人有休闲体育项目,班班有休闲体育活动,校校有休闲体育特色。 改善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状况,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我们希望引起各界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而家庭和父母在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培养上起着独特的作用,父母应该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自身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减少上网、看电视等行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并提高家庭体育教育,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家长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健身意识,支持和培养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选定的运动处方督促锻炼,切实做到了让家长了解、关注学生身体情况,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学生)多方位沟通的桥梁。 通过政府、学校与家庭的“三结合”,从而推动和吸引青少年在闲暇时间走出课堂、走出室内,来到户外、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项休闲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