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服务“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
目前,南海全区社会服务机构约共1500个(含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社区事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工服务、社会福利、慈善救济等社会服务类别。2016年南海区政府向社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项目金额超过1.6亿元,相比2015的1.2亿的投入资金上涨超过1/3,可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服务机构将在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社会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近期公布的《品质南海建设“1+8”行动方案(2016-2018年)》中指出,要加强社会组织的标准化、信息化和诚信化建设,加强民众参与和监督,推动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区社会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仍旧落后,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放资源与群众服务需求不对称,不利于政府财政资源的合理使用
目前,我区社会服务项目众多,但仍有不少服务项目没能满足群众服务切实需求,浪费了政府财政资源。实质是政府在购买服务之前没有做好服务调研。运用信息化的大数据,能有效减少社会及政府的运行成本,有效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数据资源利用能力,提高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率,让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准确,有利于政府开发符合民情的社会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决策的预见性和响应性。
(二)群众参与和评价机制不足,不利于社服行业公信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当前,社会服务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机构自身建设、第三方评估及政府购买标准等问题。但是,群众参与和评价机制并没有得到重视并建立起来,在缺乏群众参与和评价的背景下,社会服务往往只能成为政府和社会服务及专家之间的“买卖”,不但影响社会服务机构本身的公信力,更会使更多群众对社会服务行业的存在质疑,影响到整个社会服务行业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社会服务行业公信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社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将使得群众对社会组织的要求提高,并最终推动社会服务行业公信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三)各区域服务资源分散,不利于社会服务均等化
社会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直接决定了服务对象范围,并且影响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价值观。目前,大部分镇街购买的服务项目都要求服务本镇街内的居民,其他镇街居民无法享受服务。这种区域化的价值观,容易形成“这边人群拥挤,那边人烟稀少”的居民,不利于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二、推动社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打造社会服务“互联网+”
充分整合各类公益性服务资源,建立社会服务“互联网+”平台,开通互联网、收集和热心三大服务端,及时发布各类服务讯息和活动讯息,具备咨询解答、活动预约和意见反馈等功能。将涉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社区事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工服务、社会福利、慈善救济等社会服务,以“菜单式”预约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服务,体验社会服务,打造优质便捷的社会服务新平台。
(二)构建群众参与和评价反馈机制,实现群众服务需求的对接
社会服务“互联网+”平台将社会服务资源打包供群众预约参与,构建了群众参与和评价反馈机制。将利于政府和机构根据数据分析群众服务需求,开发社会服务项目,便于政府决策并作服务预算。同时加强了群众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监督,推动社会服务行业公信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得到政府、行业、市民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三)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社会服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从社会治理和文化民生理念的高度整体策划,推动镇街内社会组织相互协作,加大部门、行业、跨地域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协调发展社会服务,不断丰富和优化社会服务产品和服务,全方面、多层次提供给群众选择使用。借助社会服务“互联网+”平台,实现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群体均等,打通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