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丨新冠疫情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与健康社会心态培育
发布时间:2021-06-28 15:15:41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新冠疫情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 与健康社会心态培育 农工党南海总支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最严重、广泛的公共安全事件。去年,经过全国上下一心的艰苦奋斗,防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处于“常态化”防疫状态。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群众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应激问题,学生群体等特定人群的自杀率更是较往常明显提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负担及影响。以我区隔离场所人员为例:自有数据统计以来,精卫中心专家为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含医护人员、保安、清洁工)共服务782人,测试结果有失眠、抑郁、焦虑问题共186人,占23.6%;为隔离对象共服务3968人,测试结果则有1135人,占28.6%,均占不小比例。 就我区社会心理服务现状而言,存在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体系不全。专业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基本空白,大部分医院未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未设置心理咨询室,社区心理服务不到位,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工屈指可数。 二是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缺陷较多。我区在心理服务的政策措施、资源整合、多方协调机制、心理服务工作制度及规范等均存在短板。各镇(街道)虽已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但工作机制尚不健全、职责不清。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人力资源缺口大。我区现有注册从事心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仅151人,区政府虽然于2018年出台了相关人才补助政策,但受限于编制、岗位等因素,人才引进困难,而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供需不平衡。 四是社会心理服务氛围不足。公益心理健康宣传不足,绝大多数人心理健康意识、素养不强,认识不到适当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致未形成看心理医生的社会氛围。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关系到每个人、家庭和单位,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复兴强盛。建议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推进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一、党建引领,强化政府主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增加岗位编制,落实经费投入。建议出台政策吸引、培养、留住、用活心理服务人才:“引”可从住房、租房、入学、生育、养老等政策倾斜,借助社会资金加强引资工作,减轻各级财政压力;“培”可从内部以老中青传帮带、以外来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地区优秀年轻人才、社工、志愿者队伍等;“留”主要是以文化、制度等留住人才,对待遇进行政策兜底,稳定人心;“用”可实行对外交换交流,内部良性流动循环交流,以提升整体队伍水平。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多形式多方法开展。一是预防为主、专业规范的服务机制。逐步从传统的介入式心理干预转变为预防式心理建设。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推行中医药心理调摄特色方法。进行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筛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遇到突发事件,借助多方力量开展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消除公众普遍应激情绪。二是分层分类、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对医疗卫生、学校、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基层、民间机构、部队和司法等系统进行分层和分类管理,保证内部高度自治,相互之间密切协作,组织间协同转介,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因人因时制宜的灵动机制。以科学的标准对需要心理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的测试,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或者疏导、辅导、调节方案。由专业心理学专家、漫画家等编写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读物或教材,或设置专门的心理服务学校。四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云机制。探索运用大数据信息途径,建立云档案,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以保障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全社会参与度。 三、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在各级各类组织搭建“网络”,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辅导室,探索建设网络心理服务援助平台。建立人才队伍资源库。基层社区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基层医院根据医疗需求推进精神心理门诊、病房建设。 四、宣传心理服务正能量,营造社会健康心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心理健康意识,动员其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媒体力量,借助大数据平台做好舆情监控,提前介入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从政府包揽转变为“共建共享共治”。 五、强化督导效能,保障建设成效。建立分片包干的督导责任制,培育一批快速高效的机动督导队伍,督导同时更多的是做好服务、提醒工作,适当时候采用第三方评价或考核形式以促进建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