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再造乡村人才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6-26 17:43:23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再造乡村人才 助推乡村振兴 民革南海总支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推动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几大问题:政策要素、资本要素、环境要素和人才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决定性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农民。 一、南海乡村人才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严重,结构失衡。目前南海乡村产业不够兴盛,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人才外流较多,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61580 人,在全区270多万中约占2%,年龄55 岁及以上的30223 人 ,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26646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有4711人,“三农”工作队伍面临的人员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本领恐慌等问题以及与农村农业现代化需求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基层跟不上大城市的薪金待遇以及环境条件,且发展空间相较大城市也相对狭窄。二是虽然学习了新型农业技术,但因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走出乡村从而放弃相关的乡村事业,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明显的“精英移民”特征,即进城的人口和转移的劳动力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性别比例等方面,明显优于留在农村的那部分人口和劳动力,“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二)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我区乡村实用人才的长效统一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乡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缺乏实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直处于体制边缘,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培训经费使用上,只重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其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非常匮乏,严重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往更深更广的方面开发利用。而新一代农民,面对单靠种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的现状,有的选择了当农民工,有的人虽然继续种地,但由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只能沦落为“现代农业”布局下的“产业工人”。 (三)乡村人才队伍教育程度偏低。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未上过学3.5%,小学46.4%,初中38.8%,高中或中专9.8%,大专及以上1.5%(数据来源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8年6月)。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到了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我省城市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质量差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眼界不开阔、观念较落后、对新事物接受不了等问题,导致很多新农村的项目建设难以推进。另一方面,村干部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一,又是监督者,公权过于集中,有时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核心是亟需年轻人注入新鲜血液,加入观念新、有活力、文化程度高,是学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要留住农村青年人才,更要吸引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城市青年。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农村干部及群众素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提升群众及干部的素质,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就地培养发展人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要重点打造出一批“新农人”队伍,这些人包括返乡务土的农民、内部的明白人带头人、基层锻炼的大学生等。 1、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政府、市场、人才培养单位联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人才数据库,解决涉农人才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和地方涉农人才供需数据平台,打通需求和供应通道。以涉农人才供需数据库为基础,加大涉农岗位信息和涉农人才信息的无缝衔接的力度,实现涉农人才充分就业,尝试构建合理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保障体系。 2、合理引进、利用与规划设计人才。一要打破城乡结构壁垒,促进人才流动,使人才“进得来”。通过财税政策的支持、项目资金的扶持、服务职能的强化,吸纳他们的创新性成果,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激励机制规范化、服务意识现代化的引人、用人格局,尽快形成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规划设计人才体系;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利用专业规划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精通农村产业发展,还了解农村文化特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使他们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布局,制定符合地区特征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空间优化。三是要推动人才跨城乡流动、使人才流向农村,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变农村住户与土地的被动权属关系,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重点放活经营权,鼓励土地流转,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 3、树立新型的农村人才观,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一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加入新农人的队伍。二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通过兼职聘用、周末工程师、技术咨询、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鼓励和扶持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创新创业。四是完善项目引才机制。通过合作项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聚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拓展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渠道。 4、重点培育综合管理、技术人才。综合管理人才在规划的精准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综合管理的主体是乡、村两级管理干部和乡村产业主体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培育这些管理人才。现在乡村干部队伍中的青年干部比例偏低,后继乏人,出现断层现象,还有部分乡村干部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需要不断提高乡村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转变工作作风,以适应今后乡村振兴战略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合理引导激励机制,让优秀乡贤从事管理,发挥带头作用。现代生态农业、体闲旅游等乡村新兴产业都是公司化运营,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作用,不断优化乡、村两级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不断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技术人才。 5、大力开发、利用乡村本土人才。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依靠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最高,归属感最强。所以,要大力开发、利用乡村本土人才,培育一支扎根农村、懂农业、有技术的本土特征明显、职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思想意识现代的新型农民队伍。这支队伍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有利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农村特色产业彰显其独特性,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发挥老龄人口的帮带作用,将传统技艺、文化等传承下来,促使“老龄化”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吸引、留住年轻的优秀人才,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实农村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改善农村“空心化”的人才现状;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将外出务工和学习的优秀人才召唤回来,实现“雁归凤还”。 (二)实行人才振兴工程,培育支撑性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1、实施“乡村干部人才成长”工程。立足乡村干部队伍实际,坚持“铸魂+提能”相结合,不断拓宽内培、外育、挂职锻炼“三种渠道”。坚持精准选人、科学用人,规范各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重点选用履职过程中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和多岗位实践锻炼,抓好干部能力提升和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后备干部培育、选派外训、乡村轮训、学历提升教育等多项干部成长计划,递进培养优秀乡镇(街道)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选派乡镇(街道)干部赴外挂职锻炼。探索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考核评价标准化和薪酬分配绩效化,进一步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党建引领。突出精准导向,提升基层组织培育能力。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搭好乡村振兴的班子,提升其乡村治理和致富带动能力,也是航向引领。健全组织体系,明确党组织书记是抓基层党建第一负责人,明确推荐选拔、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考核评议、激励保障等方面措施,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提升村级后备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加大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重点人群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发展党员力度,为乡村振兴出力。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考察培养,将社区书记纳入镇主体班子进行培训。制定村居书记选拔调整正面、负面“两张清单”,健全任职资格联审会审制度,大力选拔善做群众工作、熟悉现代农业、乡村治理等方面人才担任村党组织带头人。建立“书记储备人才库”,将乡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和排头兵。 3、加快村居人才储备。加强经济社党组织书记和支委建设,注重社区中层干部队伍培养。建立社区专兼职党建指导员制度,提升基层党务工作水平。探索设置经济社社长助理岗位,推动青年干部在社长助理岗位上广泛参与经济社事务,加快青年人才成长。注重选拔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到社区任职,建立机关、社区干部的上下交流机制。发掘党员中的骨干和非党员中弘扬传播正能量的积极分子,建立基层党员骨干人才库。 (三)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出乡镇领导干部的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家补助、政府资助、晋升职级、荣誉激励“四个优先”政策。积极拓宽招商引才、专题聘才、定向选才等多种渠道,大力吸引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聚集,统筹引进农业经济、乡村规划、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待遇参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对任务重、压力大的基层干部要给予优待,激励他们扎根基层、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大幅提高“三农”工作队伍的薪资待遇,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实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在管理好现有干部的基础上,对选派干部进行强化,在编制在区的前提下,从区直单位有志于投身“三农”工作的人员中选派一批更加适宜的团队充实到乡镇一线。 2、政策突出需求导向,推动人才回流。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重点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优惠政策集成化,出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措施,以政策红利叠加形成“投资洼地”。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和经营场所;对创办创业孵化园的给予建设补贴,对入驻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提供场地租金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和企业家个人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推动优势项目平台化,按照全域统筹、全域规划的思路,精心包装、合理布局优势项目,搭建乡村发展需求与返乡创业需要无缝对接的“金桥”。以“双创”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链条完整、业态丰富、要素齐全的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兴办特色企业。推动人才来源多样化,加强与在外人士对接联系,以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作为重点,宣传政策、推介项目,引导返乡创业。采取打亲情电话、邮寄“家书”、发回乡邀请函等方式,引导在外企业家抱团回归、返乡创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3、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挥这一优势。要由政府规划引导、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态便捷的乡村社区,使其成为人才自愿选择的宜住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助力,要因地制宜、全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庄园农业、景观农业,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对人才形成经济吸引力。城乡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只有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具有同等的社会尊严与自信,才能解决人才长驻农村的后顾之忧,使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全心全意服务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