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关于将佛山西站周边核心区域打造成“未来之城”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6-26 17:39:37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关于将佛山西站周边核心区域打造成

“未来之城”的建议

民建南海总支

 

摘要:建议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以“筑城”为发展理念与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枢纽,辐射周边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构建以产业服务配套、科技创新产业、智慧互联产业为三大支柱的产业发展组合,打造集商务之城、立体之城、科技之城、绿色之城、智慧之城于一身的“未来之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求广东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珠三角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中国高铁网络的黄金枢纽,佛山西站作为广州铁路客运枢纽“四主一辅”中的主站之一,在《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被定位为广东铁路客货运特大型枢纽--交通重要核心节点,这意味

着佛山西站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大西南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与大西南开放合作的新支点作用。

一、国内外高铁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启示

国际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TGV和日本的新干线,其沿线的新城(区)建设规划也具有典型性。法国里尔新城是利用高铁新站和旧站之间的空地建成的高铁枢纽地区,包括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地铁、巴士、高速公路、公路等各种交通流;地区内集聚了商务、商业、会展、餐饮娱乐、居住等多项产业和功能,从而成为了城市副中心。日本新干线主要担任远距离的通勤任务,促进了大城市郊区住宅的快速增长;同时,商业酒店业向车站周边快速集聚,并吸引各项功能设施进行补充,最终促成住宅、商业服务业、工业产业、旅游服务、交通等多元功能区的形成,以挂川市为例,开通后旅游人数增加了33%,连续四年商业增长38%,工业产出增长39%。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的进行,高铁对于城市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高铁枢纽及周边地区不再是传统单纯的交通集散空间,而被视为城市功能的新生长点。上海虹桥作为全国高铁商务区的发展典范,通过“大交通”、“大商务”和“大会展”三大功能,产生了巨大虹吸效应,交通、总部、产业等优质资源纷纷在此聚集,已发展成为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武汉在武广高铁开通一年内即引资700多亿元,仅2017年就吸引了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一大批知名企业“第二总部”设立于此,与此同时,2017年武汉留下了30.1万大学毕业生,新落户14.2万人。目前还有苏州、无锡等城市都在大力推进高铁新城(区)的建设。国内外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经验无不表明,高铁沿线城市只要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化推进城际合作,依托高铁站点区域,积极主动对接高铁通道经济、促进产业优化提升,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建议抢抓时代发展机遇,超前打造“未来之城”

当前,国家正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正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安排,携手港澳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从地理区位来看,佛山西站核心区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圈层,又位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前沿地带,具有“双叠加”区位优势。区域整体效益的提升需要龙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佛山西站核心区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契机,发挥独特区位、龙头作用,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与大西南地区的重要衔接节点。目前,南海区正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议以佛山西站枢纽周边核心区为基础,“筑城”为发展理念与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枢纽,辐射周边区域,联动错位发展,构建产业服务配套、科技创新产业、智慧互联产业为三大支柱的产业发展组合,打造集商务之城、立体之城、科技之城、绿色之城于一身的“未来之城”,作为南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结合如何规划建设“未来之城”,提出相关思考建议供参考。

(一)深挖优势,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佛山西站作为重要高铁枢纽门户,广深和港澳联系便捷,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和背靠万亿制造业基础,物流、人流、资源、商机等将加快在此处聚集。同时,佛山西站地处佛山地理几何中心,周边有广三高速公路、佛山一环、佛开高速、桂丹路、广佛肇城轨、地铁三号线(在建)等优越交通条件,可实现与周边区域信息、技术、人才的快速衔接,具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前期佛山西站周边核心区已整理了几千亩土地,具备后续快速发展的空间。

第一,摸清土地家底,保障发展空间。土地作为一个城市主体功能与空间的有效载体及发展基础“未来之城”的规划建设亟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解决土地问题、夯实发展的空间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1、指定专门机构对区域内土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2、对区域内土地开展全面地籍调查并实行台账管理,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及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3、加强与上级国土部门的汇报衔接,处理好“未来之城”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两者的协调与衔接,争取更大的建设用地总量,确保各用地项目指标需求及时报批供应。4、持续开展土地收储、用地的清理和整备,土地整备工作从突击向常态、从被动向主动、从零星到整片转变思路,确保不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落地,保障长远持续发展。5、加强对“未来之城”及扩展区的规划建设、控违管理,保持查违、控违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建、抢建行为。

第二,加强多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未来之城”是因站而谋、与站同兴的发展大平台。建议:1、指定部门负责与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双方高层领导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机制,争取“未来之城”项目获得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高铁站发挥对城市空间、产业发展的最大带动效应。2、加快站场土地权属、办证、综合体运营、物业运营、节点衔接等问题。3、协调铁路部门根据客流情况及时优化运输组织,在班次安排及到站时间等优化提升,短期内建议以广佛肇城轨作为试点切入。4、随着“未来之城”的发展,不断增加到深港的班次,争取纳入到香港“一地两检”范畴。“未来之城”项目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区内各部门要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争取业务指导以及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建议“未来之城”可争取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信息化示范城市”等更多试点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及时了解信息、提前准备、及早介入、做好申报工作的衔接,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多方资源的集聚。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站场配套。众所周知,“未来之城”的发展基石及动力是通过高铁带来的人流,因此构建良好的站场配套服务好旅客至关重要。建议:1、佛山西站是竖向布局多层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议结合旅客进出站行为进行研究,优化进出站换乘线路,尽量减少换乘步行距离。2、从以人为本、方便旅客的角度对现有的车站导视系统设计进行细节化处理,尤其是在进站口和出站口、停车场、换乘点等要设置好拐弯处标识牌,以防乘客来回打转也找不到标识牌;主体颜色方面建议采用明视度较高的颜色配合文字的导向标识设计,便于旅客快速识别,对于不同区域采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分。3、增设更多的自动售取票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在候车区完善手机充电装置等。4、建议将佛山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高铁候车室、站台和站前广场等氛围设计中,努力营造出既高效现代又蕴含历史文化氛围。5、建议引入第三方对服务配套设施评价反馈,通过开展旅客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征求旅客意见,不断完善站场配套。

(二)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区域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支点

能否找到最适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是“未来之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总结国内高铁新城建设经验,由于沿线各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影响力不一,受到高铁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经查阅相关研究报告,不同类别城市会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类别

沿线站点城市

机遇分析

可能面临挑战

共  性

特  性

全国性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

 

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沿线区域集中,城市化进程加速;投资环境改善,沿线土地升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商业金融、上午、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于辐射力得到加强,经济腹地扩展

-----

区域性中心城市

济南、南京、徐州、长沙

加速传统产业得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聚集作用加强

对周边城市高端服务业聚集态势面临冲击,自身高端产业及服务功能面临流失困境

经济圈辐射下发展中城市

廊坊、常州、无锡、苏州、昆山

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更方便的利用中心城市的人力、技术等

承接产业入驻的机会减少,其他中小城市将会承接一部分第二产业转移

需要发展的小城市

德州

与上层级城市的联系加强、高等级城市的产业能更容易的转移,经济实力提升

高端产业的流失,服务行业的聚集功能进一步退化

参照对比上表,佛山、南海类比属于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经济圈辐射下发展中城市,我们应抢抓机遇、变挑战为机遇, 聚加强聚集效、积极对接、承接全国性中心城市--港深广的外溢资源。同时,从国内外高铁新城(区)的规划建设经验来看,高铁新城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与周边区域(城镇)有着密切联系,高铁新城的总体定位与选择发展的产业也必须融入区域发展的视角之中考虑,我们可参考国内外高铁新城(区)的定位:

国内外高铁新城(区)

总体定位

国际

日本横滨

会展和商业中心

法国里尔高铁站地区

欧洲会展和商业中心

法国里昂

南欧物流中心和欧洲博览中心

德国卡萨尔威廉港高铁站

科研中心与区域服务中心

国内

上海虹桥商务区

以展览展示为龙头、以外贸中心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商贸区

武汉杨春湖城市副中心

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广州南站

泛珠合作平台+华南枢纽门户+综合商贸新区

无锡锡东高铁商务区

无锡城市副中心、锡山行政文化商务中心、无锡高端产业集聚中心和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

苏州高铁新城

集商贸、科研、居住、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国际商务中心

南京南站地区

“金陵新门户,秦淮新天地”,“老”南京的“新”中心

上表可以看出,日本横滨、法国里昂结合自身区位及周边产业特点,重点发展会展博览产业,而德国卡萨尔威廉港则定位为科研中心与区域服务中心;国内上海虹桥结合上海传统优势特点发展现代商贸区、苏州高铁新城则是定位为信息化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国内外高铁新城(区)都给我们比较明晰的启示,“未来之城”在确定总体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时也应对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等作仔细分析,明晰与周边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可与之有较高的关联度亦应避免发展同类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

第一,总体定位。南海从东部片区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商贸业重镇,到中部片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到西部片区文旅资源丰富、岭南文化高地,已建立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目前我区正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创业型门户城市、创新型产业高地、创客型人才枢纽和创意型文化之都,新经济格局雏形渐现,对现代服务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之大前所未有。

“未来之城”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区域联动,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引导形成主题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提升的区域一体化格局。总体定位为建设成为大湾区联动粤西北、桂黔地区的开放、合作、共赢的“珠江金谷”。

第二,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功能定位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处理好与区内其他组团的关系,实现合理分工,差异化、互补性发展;二是构建枢纽偏好型、特色鲜明、发展基础优越、极具潜力的产业。三是南海区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一线城市的优质商务配套,产业配套综合成本低。

产业功能定位建议:1、以城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主导发展承接港深广外溢科技转移、创新及孵化平台与现代服务业两大类,辐射带动区内其他组团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及跨区域梯度转移。2、以城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智慧旅游集散中心,通过打造文旅展销平台,拓宽文旅项目资源,达到以线带点、增强南海的文旅资源吸引力。3、以城培育新支柱产业。信息化时代制造业离不开信息化,结合大数据、智慧互联产业对人才需求度高及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引才的特点,建议在“未来之城”布局大数据产业园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4、以城推动新业态发展。重点发展会展博览、产品展销产业,强调体验式展示模式的融入,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契机,发展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5、原则上不再规划引入大工业类项目。

(三)加强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打造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样板”

“未来新城”的规划方案思路要超前,产业定位要明确,理念要创新,配套设施要全面,程序要有保证。主要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区域空间布局开发、公共交通组织安排等;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品质、建筑设计、绿色智慧新城等。建设开发时要循序渐进、有序开发,形成“高铁驱动、产业带动、板块联动、政企互动、政策机动、建设滚动”的开发建设机制。

第一,明晰总体规划轮廓。“未来新城”的建设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在一张白纸上绘制蓝图,建议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层面严格落实多规合一、规避“大城市病”。按照低密度、低容积率、生态环境优美的规划发展定位,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低碳宜居的生态新城。对“未来新城”进行主体形象设计,关注建筑独特性、标志性的同时,还需注重建筑物彼此之间呼应与兼容性,建议可以考虑每一个地块“带设计方案土地出让方式”,以保证符合整体设计风格。构建以佛山西站为中轴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轴线,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廊道。可邀请各方专家咨询、论证规划方案,邀请民众提意见,描绘心中对“未来新城”的愿景。

第二,注重地下空间开发、打造立体之城。“未来之城”应积极探索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开发路子,将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对整个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做全面的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开发规格,确保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从规划编制、方案设计、公共配套等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地下空间高强度、同质化开发,为各地块与地下公共区域的连接通道预留接口,确保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四通八达。

第三,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打造绿色之城。“未来之城”周边区域仍是工业区,建议在进行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确保“未来新城”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生态屏障。加上铁路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河网水系防护绿地等形成生态健全、功能完善、有机系统、自然与城市紧密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推动街心公园建设,主要建设区域做到“300米内见绿、500米内见公园”。另外,在编制“未来新城”规划时还要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做好“水”文章。

第四,高标建设地下管廊网络,打造智慧之城。相比其他区域地下管网铺设杂乱的情况,“未来新城”从无到有,没有历史包袱,铺设地下管廊的成本更低、阻力更小,要未雨绸缪,规划高标准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建立统一标准,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中入管廊,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由于地下管廊建设前期投入金额巨大,如全部由政府投入压力较大,建议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开展PPP项目合作,有利于推动地下管廊开发建设。

第五,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打造科技之城。全新打造的“未来新城”有非常好的条件可以成为数字和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城感知设施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管理智能化。南海区已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未来新城”正好可以作为智慧城市试点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四)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提升区域辐射力

目前“未来之城”周边只有东西走向城市主干道桂丹路,但桂丹路的实际车流量早已超出设计流量,佛山西站周边通行效能较差;规划中要处理好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的关系,多种交通要素联动发展,提升区域辐射力。

第一,对外交通体系:区域间实现高效通达。1、加快有轨电车新交通建设。有轨电车报批建设周期短、投资强度相对小,建议以佛山西站作为中心点建设东西、南北向有轨电车覆盖各片区组团:将在建的南海区有轨电车从广佛地铁虫雷岗站延长到佛山西站;并向北延伸经过狮山城区接入到三水区;新建有轨电车以佛山西站起点经过南海中央影视城、里水接驳到浔峰岗地铁站;新建有轨电车以佛山西站起点,经丹灶到西樵、九江,再接入高明城区;新建有轨电车经佛山西站接入禅城、经乐从延伸大良片区,以期通过有轨电车将各大片区高效连接。2、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建议打通季华北路与罗村大道的直通,加快佛山主城区与“未来新城”的通勤效率;通过建设跨线桥、下沉隧道等多种方式将广佛新干线、兴业路作为东西向佛山西站段全程快速化,缩短南海东部片区与“未来新城”的通勤效率;加快博爱大桥建设,加快西部片区与“未来新城”的通勤效率。3、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全面梳理目前经佛山西站的公交线路,针对目前存在的线路少、班次频率低等问题,建议开通以佛山西站枢纽为中心点到各片区组团、各镇街中心、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快速公交专线;采取财政补贴等支持运营,确保不低于每30分钟一班的频率,让乘客通过班线客车能按时乘坐高铁动车往返出行,推动道路客运企业调整好班线客车做好无缝衔接采取。4、协调推动地铁建设进度。配合加快地铁三号线的建设开通,争取上级政府尽快立项开工建设地铁四号线。

第二,内部交通体系:区域内实现绿色畅通。1、“未来新城”初始规划面积不大,建议以小地块密路网、“公交+自行车+步行”作为城内主流出行模式规划内部交通系统。2、建议“未来新城”在现有的内部交通网络基础上,规划以环站路为基础的方格式和环形放射混合式网络结构。3、规划空中廊道与地下空间通行,把地下、地面、空中的各类公共区域联系起来,建立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微循环网络,不断加强地下空间连通网络配套建设,以期整个未来新城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四通八达,地下交通主要通过新能源公交车、短驳电瓶车等丰富多样的形式。4、建立环保生态的自行车、人行等慢行系统,加强与轨道交通的接驳,构建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慢行交通系统。5、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管理设施和信息化的交通管理平台,构建和谐的人、车、路、环境关系。

(五)完善优质公共配套,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

现代经济体系下,信息、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都在跟着人才走,而人才则跟着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走。对于“未来新城”而言,如何把以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也是实现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关键所在。前期,可通过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高铁站与周边区域如新南海医院、中心城区等现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区域的快捷联系。长期仍需不断加强高铁站周边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如建设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国内中小学名校、国际学校、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等,增强对产业、人口的吸引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只有不断优化提升高铁站周边综合配套保障能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才能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活得好”。

(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保障体系

第一,尊重发展规律,实现有序建设。“未来之城”的建设过程要融入有效的时间管理,即明确不同时期的开发时序和预定目标。在制定好详细规划后首先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考虑产业需求,通过便利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吸引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不断丰富新城的功能。“未来之城”的开发建设时序,可以参考国内外高铁站周边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发展时间顺序,一般都是以圈层式同心圆结构逐步向外扩展。第一圈层是高铁站场交通服务区域。包括车站主体、站前广场、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并为旅客提供各种配套服务。该圈层建设需求最紧迫,短期内要加快建设完善。第二圈层是对第一圈层各种功能的拓展和补充。产业设施主要包括对时间、人流较为敏感的产业,如商务办公、高新技术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以及一些高端居住。这一圈层产业与高铁站关联性也很高,其集聚时间稍晚于第一圈层产业,但是集聚以后发展迅速,其大规模发展对推动高铁站核心区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也要重视第二圈层的规划建设。第三圈层产业包括一般办公、居住、文化、教育等逐步过渡到常规城市形态。前期应先由公有资产投资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会展展贸中心等重点项目,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第二,形成全方位对外合作网络按照“小平台、大网络”理念,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它城市重大平台的互动合作,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未来新城”为支点辐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地区。牵头设立协调联席会议和商贸平台,共同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共享资源和市场,出台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项目合作发展的政策,实现互补互利发展。不断扩大与欧美日的国际化合作,通过建设会展展贸中心,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优质的创新资源、智力资源、管理资源、社会资源等聚集。

   第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建议“未来之城”组建一个指挥更为有力、权限更为集中、机制更为顺畅的常设性、紧凑型管理机构——“未来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并由区主要领导担任该机构的主要领导。管委会在行政管理上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内设经贸招商、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管理等职能办局;抽调规划、建设、国土、发改、环保、经贸、科技等主要职能部门以及属地人员;授予管委会一定的管理权限,对“未来新城”区域内开发建设所涉事宜和权限实行统一、独立的管理。积极复制自贸试验区政策,成为广东自贸试验区政策复制推广区,争取省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