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国基:秉承父训传“书使” 献计文化显情怀
发布时间:2016-03-07 09:52:21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委员档案 姓名:石国基界别:港澳特邀 职务: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佛山市、南海区荣誉市民、南海区政协委员、石景宜博物馆馆长、旅港南海商会义务秘书 ■2月26日,区政协主席张和平、副主席区志星赴港拜访石汉基、石国基兄弟,并到其家中探望石景宜先生夫人刘紫英女士。(南海政协供图) ■2月26日,区政协主席张和平、副主席区志星在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听取石国基介绍其主编的《少年心》丛书。(南海政协供图) ■1月25日,石国基回乡出席区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期间,前往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视察。 ■石景宜家训。 祖籍南海西樵的石国基,是已故“文化书使”石景宜的次子。他每年都多番奔走于香港和南海之间,不仅因为家乡那座以他父母名字命名的艺术馆——“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更因他身兼南海政协委员的身份。 石国基无论平时工作多繁重,每年南海“两会”必然回乡参加。2016年1月25日,一年一度的南海“两会”如期召开,记者把握了这次机会,对其进行了专访。 身为南海政协委员的石国基,工作上不止投入于书局及出版社的实业事务,更花上不少心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广中华艺术,推动南海文化教育发展。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世界南海恳亲大会”的召开也是因他的提案而促成的。 以书为业终身不改 在现今商业氛围浓重的社会,讲求功利,不少人专注营运一些能在短期内赚大钱的企业,但石国基经营的却是本大而利不多的教育书籍销售与出版,究竟是什么驱使他选择以此作为“终身事业”呢? “卖书是爸爸一生的事业,我与兄长汉基在香港自小便协助他从摆地摊卖旧书开始,直至书局发展至今天的规模。爸爸这个未完的事业,我们会继续坚守下去。另外,我们一家觉得教育是一个社会以至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民拥有良好的教育水平,社会及国家才能持续发展、进步,所以我们选择了出版中学课本及教育书籍。虽然这种业务不止不能为我们带来可观收益,更不时会出现亏损情况,但当中所发挥的社会意义和效益,却绝非能用金钱来衡量!” 但凡是香港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不认识“汉荣书局”的,这措辞大抵不夸张。书局的现任负责人之一石国基,祖籍南海西樵,在广州出生,年幼时跟随父母来到香港,自此与卖书结下毕生的缘分。 事实上,只要你和他交谈,就会发现他对父亲非常敬仰。“他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是一位文化巨人。”石国基缓缓说出这句话,言语中带着自豪和尊敬。 石景宜于1936年考入广州勷勤大学,但因日军入侵,刚上学不久便被迫辍学,过上一段为躲避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日子。“正因为这段经历,父亲认识到书籍对文化发展乃至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尤其是哺育学子的课本。”石国基说。 从1945年在广州摆地摊卖旧书开始,随着生意的兴旺,1947年在文德路成立忠诚书店。1960年前后,石氏一家六口相继移民香港,继续经营二手书买卖。经过十年艰苦发展,汉荣书局于1970年正式成立。时值香港经济环境好转,汉荣书局也转而改卖新书。 “‘忠诚取信’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经营宗旨。当时的课本无明确标价,一些无良商贩随意提高售价甚至以欺骗学生为荣,但汉荣书局从来不会这样做。我们总是以低价批量购入,并低价卖给学生,薄利多销。”石国基说。 短短几年时间,汉荣书局凭着务实的经营手法赢得顾客的信任,因而累积了庞大的顾客群,成为全香港所有中学及专上教育课本书店中知名度上升最快的一家。 出版事业润物无声 石国基除了协助父兄经营书局业务,于上世纪80代年中期开始兼任导师出版社社长一职,并开始发展中学课本出版业务。当时的教学语言主要以英文为主,故坊间大部分课本均以英文编写,这对英文能力较逊色的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支持香港推行母语(中文)教学,石国基在不计较经济效益下出版了多套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并定为公司的出版宗旨——“携手共拓母语教育新园地”。其后在汉荣书局成立三十五周年(2005年)之际,石国基与兄长石汉基为了让港澳地区的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国家,出版了《中国全方位透视丛书》(一套共12册),包括民族、经济、科技、教育、政治制度、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我们更将这套丛书免费送给香港、澳门地区各所中学、大学,又举办了大型的阅读报告比赛。由于活动获得中央领导的鼓励,以及地方教育单位的支持,比赛气氛极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香港虽然回归了祖国十多年,但是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新一代对国家认识还不够,甚至因为对国情的误解而出现偏颇的评论。为了加深香港学生对国家正确的认识,石国基及其家人启动了中国国情教育推广计划,率先编制了一套以初中年级学生为对象的国情教育课本,命名为《少年心》,书内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范畴的国家当前重要课题,让香港中学生看到真实的国情,让少年的心灵回归祖国。 “出版这些中文书籍,绝大部分是亏本的!但是从教育意义上、社会责任上,我却是一个大赢家啊!”石国基意志坚定地说。 艺术上的相互借鉴发展,是两岸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一步。出版书画册也是为了推广中华文化艺术事业。近20多年来,石国基将父亲收藏的一万多幅当代书画佳作先后编制了《中国当代书画集》《华夏千家书画集》《心愿》《石景宜博士画传》等20余套大型书画集,印行总数逾30万册,免费赠予内地及海外各地的艺术单位及艺术家,对推动中华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如果说石景宜的“文化书使”创举启动了两岸四地文人雅集、群贤汇聚之风,那么石国基对书使工作的传承与创新则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赠书之路延续不断 石景宜被称誉为“文化书使”,自他于2007年离世后,赠书工作及相关的文化艺术推广活动并未中止。 “父亲是打破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阻隔的第一人,他生前把650万册由台湾、香港出版的书籍送回大陆,遍及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同时又赠送了数十万册内地出版的图书至台湾的文化机构,促成双向的文化交流。”石国基说,在父亲长期的熏陶影响下,他与哥哥秉承父亲通过赠书去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的工作,近年来继续向全国多个地区单位赠送图书逾90万册,而赠书的工作将会一直持续下去。“送书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我盼望有一天可以不用再赠书籍,那就代表国家文化教育真正发展起来了!” “在我们送书的过程中,曾有为数不少的经商者慕名找上门来希望与我们合作,依靠名人效应扩大生意的影响力而从中获利,但我们一一拒绝了。我们向内地不同单位赠书既不是为了拉关系,也不是为做生意而铺路,只是单纯地配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故当中绝不应涉及任何利益。”石国基说,父亲纯粹怀着打破两岸文化交流的僵局,促进国家和平统一的崇高理想而进行赠书工作,不为个人及家族任何功名、利益,而时代恰好正需要这样一个人。 以画结谊促进交流 石景宜毕生以书赠国,以画结谊。近年来,石国基及其兄长先后两次筹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第一届及第二届《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该活动获得各方支持。 “两届大赛的参赛者都十分踊跃支持,每一届比赛我们均收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书画参赛作品多达七八千件,足以称得上是艺坛年度盛事!第二届书画创作大赛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2015年度全国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兼且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两会的鼎力支持,竞赛气氛甚为炽热,更展示了跨越地区界限、跨越年龄界限及跨越民族界限等方面的特色。”石国基说。 在该活动中获奖及优秀作品将于今年内陆续在北京、香港、澳门、佛山、台湾及上海各地巡回展出。为了让更多人一起分享成果,获奖及优秀作品将被刊印成册,分别送予参赛者和各地艺文界人士,石国基及其家人再一次为中华艺术的推广作出了贡献。 他说,举办书画创作大赛,除了为纪念父亲,继承其一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艺术的遗愿外,还希望能实践“两岸统一、文化先行”这个信念。能为两岸中华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携手共建迈向国家和平统一的康庄大道。 关爱家乡弘扬父志 石景宜除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外,也十分关爱家乡。除了多次向家乡的文化、教育单位捐赠大量图书,还把个人多年珍藏的逾11000多幅书画佳作和50000多册艺术图书,以至佛教珍宝——《贝叶经》捐献给“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供家乡人民及艺术爱好人士观赏,充分展现他那种“独乐不如众乐”的高尚情操;该馆更成为全国收藏最多艺术图书的展馆。 “父亲在生前已明确要求如要兴建其个人博物馆,选址必须是在家乡西樵山。同时更希望能在故居的邻近地方建立一个别具特色的“书法林”,向大众进一步推广书法艺术。石景宜博物馆已于去年在西樵山山麓落成启用,我身为博物馆馆长,弘扬父亲的遗志责无旁贷。” 石国基始终坚信,艺术教育需要长期努力,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也很难具体地衡量成果的多寡。“就像太阳射出的阳光,照射着你的时候感受不到它带来温暖的重要,可是当失去之后,才会明白它的可贵之处。” 不忘家训助学为乐 虽然生于广州,但祖籍西樵的石国基,心中总怀着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情。正是这份浓浓的乡情,把他和故乡紧紧地连在一起。 “父亲曾向我们自述他年轻时在困境中学习的难处,以致明白学习机会的可贵。在临终时,他仍多番叮嘱我们谨记家训:‘我有一些钱留下,但不会分给你们,因为我还有许多事情未办好。希望你们能充分运用这些资金去帮助那些寻求知识的人。’为此,我们一家谨遵从父亲的遗训,以他的遗产设立了‘石景宜刘紫英伉俪助学金’,帮助家境清贫而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继续求学。” 除了成立助学金,石国基这十多年来,还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继续学习,而且他不仅在物质上资助,还经常关心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年南海“两会”召开前一晚,就会和这些受助学生一起吃饭聊天,与他们分享人生经验,并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去面对未来。 “只有教育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父亲叮嘱我们要帮助喜欢读书的学生,我只是尽自己微薄之力罢了!”石国基说。 爱乡情浓建言献策 世界南海联谊总会第三届恳亲大会于去年11月26日如期召开,旅居世界各地的乡亲相聚南海。这场叙写乡情的恳亲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促成这场盛会,正是2006年政协大会上一份由石国基与另外两位好友崔伯强、曾炽暄3位香港南海政协委员联合提交的提案,并被评为优秀提案一等奖。 回想当初的想法,石国基认为这是一件“一箭四雕”的大好事,“举办国际性的恳亲会,提高南海国际知名度,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合作交流,展现南海成就及未来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凝聚全球南海籍华人华侨,加深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认识。” 石国基是南海政协第八至十二届的政协委员,作为“前辈”级政协委员,一直以来,平时工作再忙,他也总是将参加政协的会议或活动摆在重要位置,从不缺席。多年来,围绕家乡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会展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工业变革等“两会”发言议题,石国基不遗余力地出言献策。 “担当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及信念。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不为荣誉和掌声,只因浓浓的乡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做好对家乡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事,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信任,切实履行个人作为政协应当的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