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清净在源头,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5-31 09:43:23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关于推广清净在源头,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建议

 

如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品质和文明程度,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增速加快,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2016年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100万吨,作为个体的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垃圾,共同造就了这些庞大的数字,而生活垃圾中可资源化利用程度很高。在其大背景下,如何减少产生生活垃圾,如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此,有如下建议:

 

 一、背景分析

(一)南海区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引来巨大的挑战

2016年,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发布数据显示,现在南海每天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3800吨,最高峰的时候甚至达到4000吨,垃圾年产生量超过100万吨。根据官方发布显示,我区对垃圾处理办法分为,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其中每日焚烧3000吨垃圾,填埋约1000吨。而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数字将不断攀升。在政策上,2016年11月,南海区政府发布文件,鼓励推广清净在源头,实施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二)垃圾分类被视为看不见的垃圾处理厂

垃圾分类简单来说,就是把可回收垃圾与普通垃圾分开投放,它是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重要手段。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1、减少垃圾排放量,从而减少垃圾对自然界的污染;

2、杜绝扒拉垃圾捡废品的现象,利于市容卫生和垃圾密闭化管理;

3、垃圾资源化,可以减少对森林、石油、矿藏等的开发,为后代多留一些地球资源;

4、废物循环再生,可减少对电力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中央政策支持,推行垃圾分类

2016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研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等工作。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二、垃圾分类推进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南海区推动垃圾分类已有一段历史,2011年,佛山市在桂城万科金御华府小区设立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最后因为末端处理等问题无疾而终,2013年制定《佛山市南海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为垃圾分类做指引,最后也不尽人意。据了解,在民间已有社会服务组织,在推行垃圾分类。如2016年开始,南海亮心公益社会发展中心在丽雅苑英语实验幼儿园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定制每周至少2小时学习时间,该活动更成为院内省一级幼儿园复评品牌项目,广大师生和家长学习分类知识,参与社会行动,广受好评,整体推进成效较为显著。但是纵观社会大环境,垃圾回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效果尚未显眼,其问题归结为:

(一)垃圾分类收集的群众基础不足,尚不能得到广泛的配合和支持。

目前,“拾荒者”被视为最积极的垃圾分类群众,市民大众对于垃圾分类大多停留在“垃圾分类对环境有益”、“垃圾是错放的资源”等口号上。实际收集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很多人依然嫌麻烦,认为“垃圾围城,是政府要解决的事,与我何干”;一些人起初还认真分类,但看到垃圾桶里仍然是混合垃圾,也就渐渐失去了动力。有地方也曾试图出台激励或处罚措施,但往往是一征求意见,便反对声四起,最终只好不了了之。

(二)三处衔接不匹配,即末端垃圾处理设施与分类要求不匹配,上游垃圾产生与回收需求不匹配,终端垃圾收运与分类要求不匹配。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流程包括家庭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转运、末端处理等多个环节。在整体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末端垃圾处理设施与分类要求不匹配;目前我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理方式主要有狮山镇南海绿电垃圾焚烧、高明区填埋为主。垃圾混收混处理,对于分类并没有要求。

2、上游垃圾产生与回收需求不匹配;以一般常规家庭为例,其70%为厨余垃圾,目前南海区对厨余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回收局限于大型餐饮或大型饭堂。可回收的垃圾一般被视为“可卖钱”的资源,如铝罐、铁罐、废纸等。

3、终端垃圾收运与分类要求不匹配;在上游若我们设定“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但目前垃圾分类收运,并没有专门专业企业跟进,到达垃圾焚烧厂垃圾大多因为收运过程中混收,“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被污染,导致回收成本巨大,回收难度加大。

(三)政策、法制的配套还不够到位。

2013年颁布《佛山市南海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仅以行政命令指挥参与,而对垃圾分类无论从技术、经济、科技、社会等层面上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制保护。

    (四)政府部门职能分散,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往往上诉无门

   垃圾分类归属哪一个部门?归属“环保局”?而实际上“环保局”主要负责“空气、水质、土地等”环境污染问题。日常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隶属国土资源部门,但是该部门实质管理“环卫”主要工作是垃圾的收集、处理,包场市容市貌整洁,而非实现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缺乏具体管理部门,导致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往往上诉无门。

   (五)生活垃圾大部门由于混收污染,导致无法回收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在日常购买更注重外包装,生活垃圾中除去厨余垃圾外,纸类、塑料、塑胶、铁罐、铝罐等五大类,而由于缺乏回收引导,不懂得如何回收等问题,导致大多数这类可回收“垃圾”都在家庭中与厨余垃圾混放,污染的这类垃圾失去回收及价值,直接造成资源浪费,更大大加重了垃圾处理的压力。

 

三、意见与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分类过程中涉及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等等因此,推行垃圾分类除了政府带头,在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各环节资源整理企业、机构等顶层设计完善外,还需立足教育层面,引进与环保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从学前教育、中学校、大型厂企、社区等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形成风尚,让市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真正实现建设“品质生活,品牌南海”的城市形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顶层设计,完善基础建设,发挥政府引导者的角色

    推进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的基础环境,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弥补政府职能。具体建议从以下着手:

    1、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建立分类过程中涉及的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理标准与办法,从制度上保障实施的标准化;

    2、大力开发垃圾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如电池、塑料等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积极扶植垃圾回收利用的下游产业,消化和充分利用垃圾资源,为社会造福,减少二次污染;

 

    3、引入第三方机构环保机构,尤其是在推广宣传、教育的一线社会服务机构,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从而确保政府投入,保障机构资金有相对稳定来;

   4、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发展规划,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回收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尤其需制定和完善环保社会服务的发展规划,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宣传推广”、“南海区生活垃圾回收系统、回收数据的透明化”、“社区、学校等大型机构推广试行”、“公共场所的试行”最后到全区实现,这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带头部门承担责任,整体规划逐步实现。

   (二)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整体宣传,提升“生活垃圾是错放的资源”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认同是推动和激励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而当前大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度普遍都较低,一方面由于过往推动尚未成功,挫伤大众积极性,另一方面更相关部门的宣传有关,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当前,垃圾分类尚未成熟,从事环保社会服务组织本身资源和人员经历更是有限,除了自身宣传外,更亟需政府部门推动宣传,这样将更大提升垃圾分类推广的影响力,因其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渠道,也更有力度和公信力,在政府协助下的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垃圾分类列入教育大纲、社区发展大纲

生活垃圾分类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必须依靠群众,依靠全社会,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在过往生活垃圾分类大多松散试点和宣传,缺乏系统性宣传和整体性规划,直接导致项目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一是,垃圾分类列入教育大纲,在学校接受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形成垃圾分类的氛围,让孩子直接参与社会公益,共同营造品质南海生活。

二是,垃圾分类列入社区发展大纲,让社区管理者、居民,更清晰系统了解垃圾分类不能只局限于行政命令,更是发展和谐幸福社区的重要内容,通过大纲引领,逐步推动社区实现垃圾分类。

 

毋庸置疑,我去实施城市垃圾分类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实现南海区品质生活、品牌南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推动分类,需要更加深化政府观念的转化和制度的更新,需要相关社会服务组织的崛起,需要教育、社区组织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垃圾分类发展,南海区城市文敏程度、居民生活品质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