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境污染预防与整治的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7-05-31 09:32:28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探索环境污染预防与整治的解决方案

    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化认识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达16项,且全为约束性指标。

    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要求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要求: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中要求: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办厅[2016]23号)中要求: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

2016年9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正式发布《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分类实施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管理”,对各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其中,到2020年珠三角各市(区)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标,广州、佛山、肇庆、东莞市及顺德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其他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015年水平;广州、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东莞市及顺德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其他城市优于2015年水平。

2016年10月,佛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佛山市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重点区域构建分级监管体系,加强各类大气污染源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管控力度,减少相关污染物排放,实行“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力争短期内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三、南海区发展现状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南海区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累积叠加,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当前,南海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将持续进行,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产业层次整体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城市配套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

三十多年前,南海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调动了区镇村各级的积极性,形成了今天以实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而南海区目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来源和集中地,都是村级工业园。

11月28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广东以来,佛山全市五区围绕督察组交办案件,掀起一场“环保风暴”,在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环境问题立行立改、严肃追责的同时,提出借机、借势解决环保“老大难”问题。而存在于各区村级工业园的污染问题,正是佛山环保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焦点。截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共向佛山市转交信访件30批共479件,其中南海区任务最重,占交办案件的约50%,涉及大气污染问题占南海区环境问题举报件70%以上。

目前,南海全区有685个村级工业园,约有3万个污染源,其中重点监管企业达到3000多家,存在较多环保、安全生产隐患。过去5年,村级工业园发生的环保安全生产事故占全区的70%。因此,整治村级工业园、提升环境质量,是南海适应新形势、建设新都市的必然之举。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季,雾霾依然频袭。入秋以来,受天气冷热交替影响,南海区空气难以扩散,PM2.5浓度也随之上升。受持续不利扩散气象条件影响,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南海区11月份连续遭遇灰霾天气挑战,与去年同期相比,除SO2外其他五项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AQI达标天数比例下降20%。而灰霾的主要来源则是工地扬尘污染源、工业企业污染源、餐饮油烟污染源、垃圾焚烧污染源、机动车尾气等需重点监控的污染源。

    (二)南海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1、南海区目前已建设2个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但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价格昂贵,点位建设数量较少,无法全方位掌握全区不同位置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仅每小时出具监测数据,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较低,但大气流动性很强,因而无法实时掌握各站点污染情况。

3、现有污染源监控系统无法对无组织污染排放进行监管。

4、传统的“点对点”(执法人员对具体排污单位)的监测监管模式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监管效率不高。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以实时、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管理基础,及时发现环境污染事件或突发问题,缩短环境异常事件的响应与处理时间,并可为监管提供定性定量的数据支撑,实现监管模式从“点对点”到“点对面”(执法人员掌握所有点位的污染状况)模式的转变,同时结合现有传统的监管方式形成一套集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管理五位一体的环境监管方式,实现由单一部门治理向协同治理、共同治理转变,在全地区构建大环保、大监管格局。

    四、南海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基于大数据建立中长期的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中长期的连续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能有效甄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污染贡献率,实现靶向治理和更精准的预警预报,并对短期管理手段和长期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支持行动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针对不同大气污染源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佛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的《佛山市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各类大气污染源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管控力度,减少相关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扬尘、工业生产、机动车排放、餐饮等,针对不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的工地扬尘重点污染源监控网格、工业园区监控网格、道路交通网格、区域环境质量监控网格及区域传输通道网格等不同监测网格,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全覆盖式网格精准监控,消灭监测盲区。建立不同网格间的联动关系,发现污染来源及扩散趋势,准确监控环境事件从产生到消失的全过程。

   (二)创新监管模式,坚持“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思路

运用大数据软件平台将所有设备、数据在环保地图上进行实时展示,同时将南海区现有的监控点如狮山等也接入到环保地图上,分析辖区内大气污染整体情况,判别国控点周边污染来源方向。落实“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思路,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超标报警阈值,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可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方式自动推送至责任单位及主管部门,实现定向管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管理目标,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力争短期内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打通大气监测数据与污染源监控、监督管理与执法、精准治理、预警预报、评估评价和政府决策的通道,实现政府监管同步一体化。

   (三)落实执行环评审批先行与项目建设的全周期问责制度

对于落地南海的一切建设项目要注重开业前的整治。例如开发土地中,相关环境评审工作必须要提前进行,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一定要完成相关环评手续,否则将面临被责令停止建设。对于未批先建的项目要给予巨额罚款进行惩戒处理。对拒不执行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要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避免再出现老工业区,因忽略环评环节造成后期管制难度大,环境问题投诉率高的情况。

对于通过环保评价审批的项目,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全周期的监管与责任追溯问责制度。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环境评审报告内容执行,不得出现项目建设中,建设方私自变更设计,或建设范围超出环评内容,造成建设结果与环评报告不符的情况。对于项目建设的确需要变更设计的,需要立即停止建设,并重新进行相对应的环境评价审批工作。避免只重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的恶性循环事件,例如对商住宗地整理开发出让前,除要有周边环境评价审批报告之外,还要求后期拍卖处置要与环境保护承诺打包的全周期问责制度。

   (四)完善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环评审批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逐步梳理完善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内容,并严格执行环评审批负面清单制度。对于南海现有环境保护负面清单,一定要予以严格落实执行。对列入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内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不予以环评审批,发改、经信部门不予以立项、核准、备案,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不予以办理规划、土地手续。环评审批管理要朝着清单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快捷化的方向发展。

对以往各种原因已经存在的重点污染项目及污染源且被列入负面清单中的,环保部门将加强排查力度,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等级进行监管控制,直到予以淘汰。并且对项目整治整改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责任落实机构保障。

在梳理完善负面清单的同时,也梳理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正面清单,对正面清单实行宽进严管。列入正面清单的项目,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前提下,实行即报即批。对列入正面清单的项目实行轻审批、重管理的宽进严管政策。正面清单项目审批后,在其建设过程和建成后,环保部门同样也要加强监管,严把环保关。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环境保护的正负面清单的项目也将适时增减,以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为环境改善提供决策支持

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气象数据、地理信息与监测数据之间的关系,快速锁定重点监管对象,实现定向管控;掌握区域内点源、面源等污染排放规律,针对性管控重点区域;结合环境质量分析模型,实现更精准的预报预警,增强环境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结合动态源解析模型及颗粒物成分监测数据,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实现靶向治理;通过运用预测模型模拟各种应用场景,设置基准和不同控制措施情景,生成针对性减排应急方案,并结合受体模型验证减排前后的治理效果;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污染来源解析,帮助环境管理者采取更科学准确的处置手段,减少对居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融资模式也多种多样。其中PPP模式就是较为新颖且行之有效的一种,PPP模式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它能有效地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从而使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

另外,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方针,住建部门可协同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建设工地扬尘重点污染源监控网格;环保部门与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共同建设工业企业的监控网格针对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实施相应处罚措施。

   (三)引进大型专业企业,实现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及运营、数据应用和环境服务一体化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国家环境监管手段的提升,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环境监测主要由政府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开展大气监测活动。在环境保护领域日益扩大、环境监测任务快速增加和环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单一的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机构由于实验条件有限、经费和工作积极性缺乏等原因,基本无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客观上的分工不合理和大量监测仪器与设施浪费。

通过引入大型专业企业协助南海区进行大气监测服务,有助于加快政府环境保护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大型专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监测设备建设及运营经验,可解决南海区环境监测机构人员少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大型专业企业在数据分析及应用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深度挖掘监测数据的价值,为南海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更多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南海区环境服务的一体化。在南海区引入大型专业企业,有利于整合南海区现有环境监测资源,形成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强各部门合作,为区大气污染防治护航

为保障南海区大气污染防治项目顺利开展实施,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源对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需加强对南海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各部门相应职责,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工作效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工作可能涉及但不局限于的部门主要有环保局、监测站、住建局、交通局、公安局和财政局。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很重,环境保护形势依然艰巨,实现美丽中国梦依然任重道远。南海区应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环保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结合南海区“三旧改造”、村级工业园区整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改造提升,最终实现鲁毅书记提出的南海区生态文明建设像经济建设一样走在全国县域前列。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