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造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南海打造产业品牌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5-26 10:55:11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关于“营造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南海打造产业品牌的建议

 

2014年1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南海区建设全省首个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南海区就金融、科技、产业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金融和科技政策促进产业发展。试验区建立至今近三年,南海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科技金融创新的隐忧。

2016年1-5月,南海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3.2%,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6.4%;地税收入增长42.9%,其中,工业(不含建筑业)增长17.5%,房地产税收增长65.8%;国税收入增长1.5%,其中,工业(不含建筑业)税收增长5.19%,房地产税收增长46.72%。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即R&D比重)为2.41%,不到深圳5.8%的一半。

对于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南海区经济而言,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以助力产业品牌打造显得重要且迫切。南海区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南海区经济总量庞大,科技金融发展相对缓慢的现实,主要由南海区的发展历史、经济结构和区位特点决定,导致南海区科技金融发展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传统行业难以自主实现系统的技术创新

南海区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基础缘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南海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税收优惠等要素,吸引外商投资资金、原材料、设备等有形要素和其附着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要素。

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的后发优势,使南海区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但是,这一模式引进的技术几乎都不是高技术。这种基于要素驱动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使南海区的企业形成持续地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资本积累的模式,依靠生产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而非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即使在专业镇的基础上,南海初步形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群,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以“科技”作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政策在推行中缺少内在动力。

(二)传统融资方式不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体系中的传统融资方式不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首先,科技型企业最需要融资的阶段,一般是初创时期,该时期企业大多属于轻资产状态,传统的银行抵押融资几乎不适用。其次,基于知识产权等科技元素的风险抵押和补偿政策,在初创阶段也难以适用,因为从知识产权转换为成果、从成果转变为产品、从产品转变为可消费产品,中间链条长,不确定性大,并且需要专业判断。因此,科技型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体系中传统的融资方式成功融资。

(三)传统企业形态难以植入现代管理方式进入资本市场

南海区绝大部份企业呈现传统企业形态,民营企业居多,部份由公有制企业转制而来。就管理模式上,较少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甚至很多企业采用家族管理,缺乏股权设计、财务制度设计等现代管理要素。

这种大规模的传统企业形态导致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家本身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第二,企业向现代化管理管理模式转变困难。这种传统企业形态及其衍生的问题与现代金融体系存在张力。现代金融体系对于企业的首要要求是规范。因此,“科技金融”体系中“金融”这一外在要素难以对接到适合的企业。

(四)同类竞争导致区域科技和金融资源稀缺

广东省经济体量庞大,资源丰富,但是金融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集聚程度极高,而且具有吸引效应。就科技金融政策推行而言,南海、甚至整个佛山面临同类竞争下的资源稀缺。相比广州和深圳,南海的资源更多依赖于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科技和金融两个方面的资源相对稀缺,科技金融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困难。

(五)统一政策体系与区域需求不完全匹配

广东省经济规模大,地区发展差异大,上位政策的统一性和地区差异之间的张力在很大程度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广东省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与南海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部分政策在南海区范围内效果不明显。本提案建议政府“营造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南海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不是单一维度的,是地区发展历史、经济结构和区位特点共同决定的,包括企业形态传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缺失、金融资源分散、资本市场适应性不足等,因此,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政策,而应该致力于塑造利于科技金融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整体政策环境。基于南海区实际情况,塑造创新政策环境,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发挥作用,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产业为主导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金融、科技最终都是为产业服务。因此,产业形态和产业发展战略是地区金融、科技资源集聚的基础。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首先要从产业基础出发,以产业为主导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雄鹰”计划、“北斗星”计划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重点扶持民企发展,一方面以铝型材、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升级继续做强做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以一汽大众、华中数控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一批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夯实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高地,实现产业转型。

根据这样的产业布局,南海区应该依托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基础,支持材料行业和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促进南海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区域之间产业协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以金融服务平台为中介汇聚金融要素

南海区相对竞争强烈的区位特点决定金融要素的汇聚对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促进投融资机构集聚,汇聚金融要素。加深对接广东金融高新区和股权交易中心,佛山众创金融街等重大平台,引进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力争建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性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全市及省内科技型企业登陆股交中心及科技板,拓宽融资渠道。逐步改进科技金融目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银企对接、基企对接、证企对接常态机制,定期组织对接会,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入交流合作提供多元化渠道。建立专业产业基金,同时借助基金以及科研院所等资源,以与本地产业特色相契合的项目为重点引进对象,进一步巩固院地合作成果。继续深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设立与本地产业特色相契合的专业产业基金。

(三)以新兴科技企业为切入口推动股份制改造

科技金融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股份制改造是企业上市的根本,只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才能有效促进融资难、诚信不足等问题的解决。针对南海区民营企业为主,家族企业居多的现实情况,大力发挥政府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功能,以新兴科技企业作为切入点,将股份制改造嵌入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中,建立股权文化,树立股份制企业榜样。在此基础上,针对已有企业制订一个规模以上企业规范改造行动计划,逐步完成已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培养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顺利进入资本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企业实际需求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内容,能够让科技型企业在融资、技术转让和技术转化等多个环节中获得更专业的引导和保障。

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在政策上有分类有侧重,既支持重点支持专利项目,特别是高科技专利项目影响行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专利项目,同时也不能忽视促进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利于产业升级的专利项目。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重点支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的实施。

完善知识产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通过执法来推动全民重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利于产业升级的知识产权,加大对于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保障科技创新的成果。

(五)以政府主导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资本市场的进入规则,都对企业信用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夯实股份制改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也是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面向市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体系、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首先要健全企业信用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信用标准体,为企业制订信用管理规定奠定基础;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企业信用评价提供专业机构;搭建企业信用信息传播凭平台,依靠互联网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特点,建立全区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完善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成立地区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网络平台建设等。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