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加强智慧环保水环境监测、预警和溯源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11-12 16:53:39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一、水环境总体要求

2017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环保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化认识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达16项,且全为约束性指标。

二、水污染监测预警政策要求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要求: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中要求: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办厅[2016]23号)中要求: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

2016年9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正式发布《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以水质改善为根本,以水系治理和水网贯通为纽带,推行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水环境质量未达标断面所在的控制单元要根据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制定达标方案,明确整治措施及达标时限,精准落实控制单元治污责任。到2018年,省控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84.5%;对于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珠三角区域消除劣Ⅴ类,全省基本消除劣Ⅴ类。

2017年2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正式发布《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建立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规划指出,2018年底前完成,实施水质预警监测网络“新改扩”工程,扩展流域内特征污染物预警指标及水文监测指标。2020年底前,引入应用“天空”水质预警技术,推进自动监测数据联网、智能化改造及新型数据传输标准创新工程。

2017年6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2017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系统部署了全国环境监测重点任务。要点指出,2017年环境保护部将积极推进环境监测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与实施,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建设,进一步明确全国省、市、县环境监测机构属性与职能。积极推进地表水、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在强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方面,将组织开展地表水国控断面和近岸海域国控点位监测;跨省界、跨市界断面开展上下游联合监测。同时,2017年6月出台了《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技术规定》,实行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情况“双排名”,定期公布最好、最差的10个城市名单。

在加强生态遥感、污染源监测方面,环境保护部将组织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联合财政部通报考核结果。强化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尺度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此外,环境保护部还将建立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快速联动机制。编印水泥、钢铁、纺织等行业自行监测指南。省级环保部门统筹安排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市、县级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执法监测。

2017年,环境保护部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质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国家-区域-监测/运维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加大例行检查和飞行检查力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推进监测信息共享应用和全国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建成全国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三、南海区水污染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南海区水污染现状

佛山市南海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环抱佛山禅城区,南邻顺德,东连广州市区,素有“广佛走廊之称。区内有多条河涌分布,肩负城区内的防洪排涝功能,从水体空间来看,南海区水系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4%。由于城市发展规划及地区地质条件限制,目前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造成河涌污染,导致区内佛山水道、水口水道等河涌水质劣于Ⅴ类,已失去应有的水体功能。河涌水质的好坏优劣直接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河涌周边自然水体不受污染,保障河涌周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河涌整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三十多年前,南海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调动了区镇村各级的积极性,形成了今天以实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而南海区目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来源和集中地,都是村级工业园。

南海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将持续进行,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产业层次整体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城市配套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南海全区有685个村级工业园,约有3万个污染源,其中重点监管企业达到3000多家,存在较多环保、安全生产隐患。过去5年,村级工业园发生的环保安全生产事故占全区的70%。2013年南海区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在36条内河涌中,共25条河涌水质达不到V类水标准,仅三成达标。2016年,南海区第一、二批编制“一河一策”的河涌中,共62条纳入镇街考核。区水质检测结果显示,6月份共14条河涌达标,达标率仅为22.58%。区内仍存在48条河涌为劣Ⅴ类水质,中东部河涌的达标率偏低,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对于现存的环境问题,目前应该分析原因、找准方法,从源头解决问题。水污染治理需加强系统化,各镇街需从多角度考虑,力求全面治理水环境。各镇街应建立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以便加强对水污染治理的管理督促。

自2016年11月28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广东以来,佛山全市五区围绕督察组交办案件,掀起一场“环保风暴”,在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环境问题立行立改、严肃追责的同时,提出借机、借势解决环保“老大难”问题。而存在于各区村级工业园的污染问题,正是佛山环保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焦点。截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共向佛山市转交信访件30批共479件,其中南海区任务最重,占交办案件的约50%。因此,提升水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健全水质预警溯源机制,是南海适应新形势、建设新都市的必然之举。

(二)南海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2008年以来,南海区通过截污治污、河涌底泥疏浚、引水活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强力、持续深入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目前,全区建成近1300公里截污管网、24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水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水体流动性较大,南海当前的水环境质量仍然不容乐观,水环境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1)水资源丰富,但部分水源地监管和保护不力。南海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可支撑南海区人口用水需求及国民经济发展。但取水口较为分散,散布在南海各个主要河道,不利用水源保护和水质监管。目前西江、北江两大干流水体被污染,环境质量今年来连续下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2)生活污水污染严重,部分河涌问题突出。南海区河网密布,上下游及流域内河涌接纳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长期以来,河道内有机污染、氮、磷不断富集,其中水口水道、佛山水道等水质达到劣于V类,已失去其水体功能。

(3)现有污染源监控系统无法对无组织污染排放进行监管。

(4)传统的“点对点(执法人员对具体排污单位)的监测监管模式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监管效率不高。

建立水环境污染预警溯源系统,可以对河网水质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事件或突发问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做到点源污染精准溯源、面源污染全面掌控。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对南海区治理成果的全面分析及污染源头精准靶向监控。同时结合现有传统的监管方式形成一套集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管理五位一体的环境监管方式,实现由单一部门治理向协同治理、共同治理转变,在全地区构建大环保、大监管格局。

四、南海区水污染监测预警溯源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基于大数据建立中长期的区水污染防治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中长期的连续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能有效甄别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污染贡献率,实现靶向治理和更精准的监测、预警和溯源,并对短期管理手段和长期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水污染防治决策支持行动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针对不同污染源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预警溯源体系

针对目前南海区水资源丰富,但水源地监管和保护不力,导致水污染严重、水质量达标率低的现状,针对不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建立健全水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溯源体系。对污水处理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重金属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社区及医院等分别布点重点监测,建立不同监测点的联动关系,发现污染来源及扩散趋势,准确监控环境事件从产生到消失的全过程。对“河长制”全面实施提供数据支撑,说清污染类型和污染来源。

(二)创新监管模式,坚持“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思路

运用大数据软件平台将所有分析参数、设备和数据在环保地图上进行实时展示,同时将南海区现有的水环境自动监测数据也接入到环保地图上,分析辖区内水污染整体情况,能够做到水污染监测、预警、溯源,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思路,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超标报警阈值,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可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方式自动推送至责任单位及主管部门,实现定向管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管理目标,切实落实监管责任。

(三)实施河长工作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日常管理

推出河长制平台,引入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围绕 “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五条线轴,使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助力南海区水污染监管各项工作拓展,打造“河长制”、“一河一策”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河长工作台是采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河道线路导航、巡查记录及上报、指令下达、治理进度、河长制情况查询、通讯录等全方位功能集于一体的信息化产品,辅助各级河长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源现状调查、推动落实相关重点工程项目,对于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河长工作平台功能内容:

1)以全区河流地理信息地图作为底图。

2)采用物联网终端、应用客户端、APP终端相结合的方式打通河长管理的工作。

3)所有计划治理的河流信息直接在河流地理信息地图中标记展现,并关联对应的河长信息。

4)在梳理好河长制架构层级架构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每个角色的身份特色、日常需求、工作重点进行个性化功能定制。

(四)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水污染监测、预警、溯源和应急处置机制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

实施环境保护,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环境保护监测、预警、溯源和应急处置机制。其中,有效实施环保监测的重要环节,是要及时发现污染苗头和捕捉污染源; 正确判断和处置污染事件的关键,是迅速、准确地反映污染状况,特别是突发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时,需要远程调度和及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应急力量,快速反应,统一指挥领导,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前方现场信息,并传递给环保指挥机构作为分析决策的依据,以便于及时做出合理的指挥调度。

平台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智慧层、业务层、传输层和感知层,并通过门户服务系统作为内部和外部的统一接口,为政府环保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提供环境在线监测解决方案。智慧层提供环境在线监测平台主要的功能—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并对数据、业务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软件集成系统,还可实现日常办公应用、环境管理和监控及决策支持;业务层包括支撑平台和环境云数据中心,支撑全区的环境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传输层包含基础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传输方式,支撑水质数据的上传;感知层包含基础硬件和软件系统,是所有平台层的基础物理设施。

建设大数据平台,可实现环境监测提供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环保信息化能力。大数据平台提供水文、气象、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等全方位的监测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关环境业务办理,还能提供日志、系统管理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理信息与监测数据之间的关系,快速锁定重点监管对象,实现定向管控;掌握区域内点源、面源等污染排放规律,针对性管控重点区域;结合环境质量分析模型,实现更精准的预报预警溯源,增强环境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结合水动力模型及污染因子监测数据,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污染贡献率,实现靶向治理;通过运用预警模型模拟各种应用场景,设置基准和不同控制措施情景,生成针对性减排应急方案,并结合受体模型验证减排前后的治理效果;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污染来源解析,帮助环境管理者采取更科学准确的处置手段,减少对居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落实执行环评审批先行与项目建设的全周期问责制度

对于落地南海的一切建设项目要注重开业前的整治。例如开发土地中,相关环境评审工作必须要提前进行,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一定要完成相关环评手续,否则将面临被责令停止建设。对于未批先建的项目要给予巨额罚款进行惩戒处理。对拒不执行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要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避免再出现老工业区,因忽略环评环节造成后期管制难度大、环境问题投诉率高的情况。

对于通过环保评价审批的项目,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全周期的监管与责任追溯问责制度。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环境评审报告内容执行,不得出现项目建设中,建设方私自变更设计,或建设范围超出环评内容,造成建设结果与环评报告不符的情况。对于项目建设的确需要变更设计的,需要立即停止建设,并重新进行相对应的环境评价审批工作。避免只重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的恶性循环事件。

(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融资模式也多种多样。其中PPP模式就是较为新颖且行之有效的一种,PPP模式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它能有效地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从而使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

(七)引进大型专业企业,实现水环境监测设备及运营、数据应用和环境服务一体化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国家环境监管手段的提升,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环境监测主要由政府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开展水质监测。在环境保护领域日益扩大、环境监测任务快速增加和环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单一的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机构由于实验条件有限、经费和工作积极性缺乏等原因,基本无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客观上的分工不合理和大量监测仪器与设施浪费。

通过引入大型专业企业协助南海区进行水质监测服务,有助于加快政府环境保护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大型专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监测设备建设及运营经验,可解决南海区环境监测机构人员少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大型专业企业在数据分析及应用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深度挖掘监测数据的价值,为南海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更多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南海区环境服务的一体化。在南海区引入大型专业企业,有利于整合南海区现有环境监测资源,形成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加强各部门合作,为区水污染防治护航

为保障南海区水污染防治项目顺利开展实施,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源对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需加强对南海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各部门相应职责,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工作效能。水污染监控预警溯源工作可能涉及到的部门主要有环保局、监测站、水质局、水利局、气象局、财政局和地理信息等部门,水质预警时,各业务系统需协同工作,保证数据分析及时准确。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很重,环境保护形势依然艰巨,实现美丽中国梦依然任重道远。南海区应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环保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结合南海区“三旧改造”、村级工业园区整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改造提升,最终实现鲁毅书记提出的南海区生态文明建设像经济建设一样走在全国县域前列。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