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委书记督办重点提案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2-09-05 15:57:54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建成投产,南海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8月31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就其重点督办提案《关于改善用工环境,优化企业人才生态,助力产业创新转型的建议》召开座谈会,相关部门对提案进行现场答复,委员与部门面对面交流。

                        

 

顾耀辉强调,技能人才招工难是企业提得最多的一个共性问题,督办这份重点提案就是要高位推动这项工作落实。接下来,南海将紧盯“两高四新”产业方向,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以优质发展平台集聚更多高技能人才。

 

人才对城市发展是刚需。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建设,离不开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提供坚强支撑。

 

南海“人才立区”战略实施十年来,南海狠抓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人才结构优化,多措并举引育人才,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超过57万人,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到26.5万人,累计引进26名院士、7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建成投产,南海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最近到镇街企业调研时,技能人才招工难是企业反映得最多的共性问题,需要从区委、区政府的角度去高位推动落实解决。”顾耀辉表示,这也是他从众多提案中,选择重点督办提案《关于改善用工环境,优化企业人才生态,助力产业创新转型的建议》的原因。

 

提案聚焦制造业中小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问题,指出南海区仍存在制造业工作环境不佳,新生代劳动者就业意愿低;市场化劳动力服务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不足;部分劳动者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品牌影响力、薪酬水平、城市配套等优势不足,就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用工环境,优化企业人才生态,助力南海产业创新转型。

 

对此,提案建议,南海立足短期,应引导、协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用工政策落实效率。加强企业家培训,建立人才投入与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人才竞争力。

 

立足中长期,南海应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优质配套设施,打造区域品牌,全面增强人才竞争力。例如,利用本土知名龙头企业形成的辐射作用和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吸纳能力;完善城市配套,保障人才安居乐业;全力擦亮南海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南海对劳动者的就业吸引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增加区域人力资源总供给。

 

会上,南海区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及有关行业代表围绕改善用工环境,优化企业人才生态这一话题,聚焦“痛点”“难点”精准献策。

                         

 

区政协常委、佛山市南海区新世纪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钰泉则表示,要培育的还有企业家,“近年来南海针对企业家的培训很多,但许多培训不能够满足企业家的真正需求,企业家对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与现有培训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叶钰泉建议,可以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培训,让企业家“愿意来培训、喜欢来培训、抢着来培训”,“有关部门可以对实施企业家培训项目的专业中介组织科学设置KPI(关键绩效指标),从而保证培训效果,比如以企业家本人参与培训的出勤率进行考核。”

 

                          

区政协常委、佛山菜根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佛山市基金业协会执行会长杨万寅对南海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有着特别的见解。他建议,可以将南海宣传全面融入企业招聘宣传中,尤其是校园招聘宣传。考虑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将南海区作为整体融入校园招聘中。“同时,针对新时代青年人的特点和喜好,宣传方式应该年轻化、宣传渠道精准化。”杨万寅说。

 

“从长远发展而言,区域发展要形成长期的人才驱动力,要把人才引进从就业引进前置到教育引进。”杨万寅建议南海打造“两个高地”——打造全国制造业职业院校高地和打造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实习科研实践高地。

 

在此基础上,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海区高端人才联谊会会长陈贤帅建议,南海可以将引才视野转向港澳地区和海外,抓住广东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引育政策,如增加柔性引进人才的灵活性,推动人才强区建设。

 

同时,创新国际交流模式,打造国际性人才交流平台,引入优质资源项目,提供线上人才管理等方式,吸引海外英才,以高质量人才供给满足南海的产业发展需求。

 

人才要“引”更要“培”。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南海大城工匠、佛山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常务理事郭建军表示,校行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想助推产业创新转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推动校、行、企联合教学培养技能人才。

 

郭建军还建议,根据校企专业综合实力,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可达成供需共识,签订培养协议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学在本区,就业本区的良好局面。职校课程开发也可以考虑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影响人才生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的人才生态,另一个是城市的人才环境。”区政协智库专家、广东高成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佳表示,优化人才生态是政府的事,更是企业的事,要优化人才生态,需要政企双管齐下。

 

从企业的维度来看,建设良好的人才生态需要从3个层次入手,分别是企业家、“企二代”,以及高管、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家的人才观决定了企业人才生态的天花板。”李晓佳表示,企业家必须更新人才观,才能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同时要更精准地培养“企二代”人才,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队伍。而影响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核心因素有5个:薪酬和薪酬激励,人才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才专业度发展空间,人才配套和服务环境。

 

从政府的维度看,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城市环境、政策服务环境,更有利于吸引人才。

 

“产业环境是最核心的要素,尤其是核心人才更看重产业环境和发展空间。”李晓佳建议南海要坚持“两高四新”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围绕核心产业引进人才,打造适合南海的人才生态。同时,桂城、大沥等镇街可以适度推动优质企业集群,吸引诸如金融、新营销等功能型人才集聚。

 

“南海的城市环境,软硬件实力都比较强,但城市的综合性品牌宣传还有待加强。”对此,李晓佳建议南海加强城市品牌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来南海创业就业。

 

要提升政策服务环境,则要从政策的力度、渠道和到达三方面入手。李晓佳表示,南海的政策力度大,若进一步提升政策的聚焦度,效果更好。同时,应尽量避免多渠道传播,而要在政策服务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到达企业最高层上下功夫。

 

在认真听取重点提案提出、督办、办理情况汇报及提案人代表、智库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顾耀辉直夸:政协智库专家、政协委员分享了不少“金点子”,这些建议非常有针对性。

 

顾耀辉表示,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南海要紧盯“两高四新”产业方向,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以优质发展平台集聚更多技能人才。

 

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中心,持续提升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就业保障、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支持等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南海、扎根南海;要发挥南海教育强区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强产教联盟,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深入开展“南海大学生回归计划”、南海青年“回南季”等活动,吸引更多本土人才回流;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宣传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各类表彰中的倾斜力度,在社会面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

 

“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区人社局局长林栩瑜现场回应称,人社部门将在充分吸收提案建议基础上,从产业发展、人才生态、城市环境三方面着手,持续壮大人才队伍,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方向,南海将强化创新驱动,构建创新生态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根据计划,到2025年,南海区将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还将礼遇引凤,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林栩瑜介绍,南海将以“南海鲲鹏人才计划”为总抓手,落实2022年南海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城产人文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也会成为人才引育的“加分项”。南海将进一步提升环境,全力推进便捷交通、优质教育、全系医疗、休闲文旅、发达商业等城市配套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友好城市。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