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让沉寂的书院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7-07-12 15:55:42 发布人:区政协_Admin 信息来源:南海政协

让沉寂的书院文化活起来

——西樵山“理学名山”书院文化发展的建议

民盟南海区总支

 

2016年初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南海考察,要求南海要充分发掘西樵山理学名山的文化资源,要努力把西樵山打造成岭南文旅第一极,重振西樵山“理学名山”成为当下南海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头戏。

西樵山号称“理学名山”,源于岭南理学。而理学名山的缘来,得于书院。西樵山的书院文化成为传递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地方,但现今,曾被称为西樵山四大书院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就只剩下些许残迹供人们追忆它曾经的辉煌。现存的三湖书院,也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经,屡经损毁和修葺,沉寂多年,2014年虽然原地原貌建成,但在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多受影响,亟待提振、光大。2016年南海民盟牵头民主党派进行联合调研,探讨如何发掘西樵山的理学文化资源,思考如何让沉寂的书院文化资源活起来,将其转变为一种文化资本, 开发出相应的文化产品, 培育特色的书院文化产业,让书院文化成为重振“理学名山”重要的路径选择。为此建议:

    一、强化书院联盟,保证书院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2014年重修建成的新三湖书院,并不仅仅是增加西樵山一个旅游景点,而是承载着多种文化、多种思想交融到发掘、继承和复兴的使命,要传扬其所承载的岭南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高地。而这种文化高地的形成,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引领。书院落成后,中山大学与南海区政府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入驻,新三湖书院集研究、教学与服务地方为一体,利用中山大学的师资力量与学术界地位,举办或承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或论坛,不断提高西樵山文化地位和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学术地位。可以说,书院与现代大学的合作发展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模式。现代书院更是结盟发展,书院联盟已成为现代书院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此,我们建议:一是借鉴湖南岳麓书院成功的经验,加强新三湖书院与中山大学全面共建,加深西樵山理学文化资源的发掘,加大新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加快建成岭南文化高地;二是创造条件,主动与名书院结盟,加入主流的全国书院联盟,这是提升西樵山书院的学术地位和弘扬新理学文化的必由之路;三是探索创立“岭南文化联盟”,致力挖掘旅居区外的南海文化名人,主动发掘港澳台与海外的理学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联盟,深化西樵山理学文化的影响力。如祖籍南海的知名学者杜维明,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可主动联系邀请其来南海讲学或主持论坛,发挥其名人效应,扩大影响力。

二、促进文旅融合,丰富书院文化发展的鲜活体验

目前,西樵山三湖书院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果利用得当,应该可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的青睐和前往。而目前书院实际的状况却是单纯的观光旅游显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除节假日有一定游客观光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沉寂无声,门庭冷落。西樵山书院文化要发展,关键是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进一步研发出多样态、丰富性的文化旅游体验精品项目,雅俗交融,高端聚名气,低端聚人气。

(一)聚集名气,营造文化人的精神家园

虽然古代书院的教育功能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所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经验至今仍有可借鉴和启示意义。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书院所代表的潜心向学和精神家园憩息地的象征意义却更加凸显。书院完全可以重新发挥它原来的历史功能,将书院变成沉思、静学、修身养性、钻研学问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建议:一是借助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平台,引入岭南文化艺术界名家入驻西樵山,培育以文人雅士隐居养生、儒释道修行养心为主要形式的岭南名士文化;二是依托西樵山旅游胜地的优势,开门办院,邀请各路专家、学者、作家、书画家等到书院考察,进行课题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创作笔会等活动,让书院成为各类思想交锋、交流的平台;三是定期举办“三湖书院大讲坛”,适时举办理学文化学术论坛,加大书院自身的影响力;四是尝试与央视《百家讲坛》、《读书》等电视节目、名牌杂志联手,在书院开坛设讲,遍邀海内外名家学者前来讲学,扩大书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发展民宿,打造现代人深度休闲的“耕读小镇”

“耕读”是中国文化的原点,是文化传承之精髓所在,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激烈的现代竞争压力下人人向往的休闲生活方式。西樵山先天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正适合打造一个和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互补、还原本真、归园田居的“耕读小镇”,让追求精神放松和渴望田园生活的人有一个亦耕亦读、劳逸结合的隐居之地。

建议:适时适度发展体验式民宿,利用好原西樵山四大书院的遗址和西樵山上古村落改造,通过统一布局和引导,发展功能各异、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的耕读度假山庄和民宿,使之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以耕读这种深度体验式民宿的创意开发,应该更能让观光客长久驻留,是一条发展深度游的好路子。

(三)跨界创新,建立南海特色的修学培训基地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书院要发展,从长远来看还必须走公益文化展示与文化产业开发、教学与培训相结合这条路。书院可以招募专家、资深学者开设传统文化研究社、文学社、书画社等培训机构,利用寒暑假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扩大影响力。同时依托西樵山的景区优势和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加大与全国知名高校、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力度,联合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设立讲坛、研学修学游、夏令营和冬令营、企业家国学训练营、政德教育现场教学点等,吸引更多人群驻留西樵山,扩大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影响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东济宁党校利用“三孔”、“两孟”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干部政德教育现场教学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建议利用西樵山周边的景点作为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点组织教育培训、政德教育,如在“康园”讲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三湖书院讲岭南理学文化的渊源、松塘翰林古村讲科举考试制度、黄飞鸿狮艺武术馆讲武术文化传承等等。利用景区进行传统文化的现场教学,这是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化,令人耳目一新,这也将成为西樵山聚人气、聚名气的创新行动。

三、加强上下联动,推动书院文化发展的全域激活

从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开发要有全局的观念,全域开发。从西樵山书院文化发展来说,更需要上下联动,全域激活。

(一)管理上下联动。一是积极畅通往上的管理承接。西樵山不仅是南海的西樵山,也是广东的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在管理上要主动与国家、省级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力争在政策上、规划上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全力疏通往下的管理渠道。目前西樵山是区镇两级管理,南海区西部管委会与西樵镇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思想,保证政令畅通;从项目规划建设到自然文化资源利用,从项目经营理念到建筑风貌打造等等,必须加强规划引导,政策到位。

(二)山上山下联动。西樵山书院文化的开发,并非只是新三湖书院的原点复兴,而是大西樵山文化的整体开发,山上山下融合发展。山上古村落适度发展耕读民宿与山下听音湖片区的整合创新,山上新三湖书院精神滋养与山下樵山文化中心文化殿堂的功能融合,山上传统景点的维护与山下新文旅项目的开发,山上三湖书院的开坛讲学与山下向南海广大学生提供平台,西樵山上旅游资源保育开发与山下丹灶康园文化新地标的统整发展……所有这些应该互为融合,联动发展。

(三)线上线下联动。西樵山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除了高端定位,高位规划,高格调建设实体文旅项目,充分利用南海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的平台加大对外营销推广外,更应借助“互联网+”力量建设虚拟的西樵山,在网上推广西樵山。可以考虑建设网上的“西樵山三湖书院”,展示和推广岭南文化。目前,南海区提出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这对西樵山文旅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是极大的利好。借力创客梦工厂,研发更加丰富的西樵山文化项目,创作有关西樵山、理学文化、岭南人物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提振西樵山文化影响力。

(四)致力培育品牌,保持书院文化发展的持久活力。西樵山书院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与中山大学联合共建,西樵山作为理学名山的文化脉络与地位,正越发为世人所知,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迅速提升。此外,南海区镇共同深耕的“文翰樵山·最岭南”品牌影响力也日渐显露。2016年南海区党代会提出的“传承品质,成就品牌”,西樵山书院文化的塑造培育也需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培育品牌形象过程中,一是完善书院文化产品设计,申请注册商标,加强书院文化产品的产权保护意识;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富有书院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书院的纪念品、书院出版的书籍、茶礼、旅游手信等,传承历史文化并实现经济效益,扩大书院文化的传扬度;三是将学术交流、国学教育、文化旅游的内涵注入到书院品牌形象之中,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来增强消费者对书院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持守与发扬。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认为王阳明理学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在提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下,“天下之西樵”的“理学圣地”如何再绽放?这是目前西樵山优化升级行动计划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发掘书院文化资源,让书院文化“活”起来,这或许成为重振“理学名山”重要的路径选择。西樵山书院文化不仅仅是西樵山旅游开发的需要,更应从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去定位,传承文源、拓展文脉、聚集文气,提振西樵山的文化影响力,展现“岭南名山”的新形象。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办公室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新三路7号  联系方式:0757-86337482
邮箱:zx@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9-202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67547号-1  公安备案编号:44060502000347
网站地图